“零损伤斗病魔怪兽” | 精准麻醉护佑肿瘤患儿勇闯检查关
发布时间:2025-04-17点击率:
三月初的一个早上,晨光微曦,寒意未消。在广州泰和肿瘤医院的影像检查等候区,林女士(化名)怀抱着襁褓中的婴儿,焦虑又忐忑。她怀中的宝宝刚满两个月,出生即被诊断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,并疑似肝转移。宝宝需要进行影像诊断,明确肝脏病变性质,以便于后续的手术等治疗。
因广州泰和 PET/CT 检查的高品质服务已逐渐被业界认可,且无需长时间的预约等待,心急如焚的父母经外院专家推荐,选择来我院求助。PET/CT 检查需要受检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静止,以确保图像质量。婴幼儿自控能力较弱,需要在麻醉状态下接受检查。在临床麻醉领域,儿童麻醉风险较高,对新生儿(28 天-1 岁)特别是小婴儿(< 6 月)实施麻醉,其复杂程度和风险系数显著增加。
面对林女士焦虑、渴求的目光,广州泰和肿瘤医院院长钱朝南教授、麻醉团队、影像诊断团队决定迎难而上。当天上午,在影像团队、麻醉团队和护理团队的密切配合下,小宝宝成功扎上留置针,完成造影剂注射,并在精准麻醉的保驾护航下顺利接受了检查。影像检查没有发现肝转移,小宝宝将可接受手术治疗,林女士激动得红了眼眶。
医护团队勇于挑战,既是医者仁心,更源于深厚的技术实力。在广州泰和肿瘤医院,麻醉团队为低龄儿童打造了一套成熟的麻醉方案,在影像检查及放疗期间可实现“人工睡眠”状态。
这是一种特殊的镇静状态。通过精准的药物剂量控制,患儿在 1 分钟内便能迅速入睡;在治疗过程中身体放松、舒适,对外界刺激无明显反应,同时保持呼吸平稳、心率稳定;治疗结束后,通常只需轻轻拍动或轻声呼唤,患儿即可恢复意识,且无明显不适或不良反应。这种麻醉方案不仅保障了检查和放疗的顺利实施,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儿的恐惧和不适。
患儿放疗的时长相对固定,而不同的影像检查时长不等,短则三五分钟,长则二三十分钟,这对精准麻醉的要求更高。“对于这个两个月的宝宝,我们给予的是最小剂量的麻醉剂,让小宝宝快速进入睡眠状态,麻醉亦不会对肾脏、心脏,以及神经系统等造成损伤。”广州泰和肿瘤医院麻醉科主任李雅兰表示。
李雅兰主任拥有 30 余年的麻醉经验,深知低龄患儿麻醉的复杂性和重要性。她强调麻醉必须做到精细化和精准化 —— 精细化体现在麻醉剂量的把控上,剂量要恰到好处,既不能多,也不能少;精准化则要求根据治疗所需的时间,精确给予相应时长的麻醉。
一位四岁的患儿,两天内分别需要进行胸部 CT 检查、骨盆磁共振检查和无痛定位,三个项目时长各异。麻醉团队需结合不同的检查需要,精准给药,并密切检测监护仪上的心率、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等指标,及时调控,“秒睡秒醒”顺利实现。“这得益于我们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。通过观察患儿的机体状态、精神面貌和营养状况等,并结合其体重信息,我们能够精准判断患儿所需的麻醉剂量,为他们提供安全、舒适的麻醉体验。”李雅兰主任总结道。
医院的精准麻醉能有效地帮助患儿顺利完成高效的影像诊断。据了解,在影像检查的麻醉中,传统的麻醉方式是口服水合氯醛或使用水合氯醛灌肠剂,这种方式需要患儿的配合。“我们前几天接诊了一位患儿,他在外院做检查要口服水合氯醛,但他一喝就吐,无法配合。孩子妈妈无奈又着急,最后慕名找到我们。我们的麻醉是帮助孩子进入镇静睡眠的‘浅麻醉’状态,不会使用水合氯醛。”李雅兰主任介绍到。
此外,传统的麻醉方式患儿的苏醒时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,有的甚至在 5-6 小时后才苏醒,而医院的“秒睡秒醒”的精准麻醉对患儿还有切切实实的益处。麻醉前患者需要禁食禁水,但长时间空腹可能导致低血糖,尤其是孩童。麻醉后快速清醒有利于孩子尽早恢复饮食、避免低血糖。此外,PET/CT 等影像检查的造影剂有辐射,检查后尽快喝水和尽早排尿,可将其更早排出体外,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。
“身为医师和母亲,我深知患儿及家属承受的煎熬。我们竭力以智慧与仁爱筑造坚实后盾,守护孩子们平安顺利地完成治疗,这是医者的天职,亦是天下父母心。”广州泰和肿瘤医院麻醉科青年医师张心由衷地期盼以医者仁心,护佑稚嫩生命穿越风雨,拥抱晴空。
相关新闻
-
暂无数据